瀏覽次數:1109 發布時間:2021-05-28 |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顯示,去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61.61億元,在礦產勘查、基礎地質調查和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探礦權設置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9561個,登記勘查面積11.38萬平方千米,新立非油氣探礦權303個。礦產勘查方面,2020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96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前5位礦種為金、地熱、銅、陶瓷土、水泥用灰巖。同時,全國457處礦產地完成階段性勘查。
基礎地質調查方面,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5.5萬平方千米;完成1:5萬重力測量0.5萬平方千米,1:25萬區域重力測量6萬平方千米,航空物探20.3萬測線千米;完成1:5萬地球化學調查4.6萬平方千米,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3.8萬平方千米,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4.7萬平方千米,圈定清潔土壤面積1.3億畝,圈定富硒(鋅)土地820萬畝;完成1:5萬礦產地質調查5.4萬平方千米,圈定見礦物探化探異常99處。此外,“海洋地質八號”船在南海完成5368千米二維地震調查,“海洋地質九號”船在印度洋完成7120千米二維地震調查;在海南東方—樂東近海海域圈定8個海砂礦體,在廣東近海初步圈定35個海砂體,在福建、臺灣淺灘圈定3個海砂資源有利區。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方面,一是完成1:5萬水文地質 調查3.6萬平方千米。構建“全國—流域—省級”地下水資源評價組織體系,形成全國地下水資源量和儲存資源年度變化成果,首次實現全國地下水資源年度出數。完成全國地下水位統一監測,測點總數達6.7萬個,實現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的34個地下水漏斗年度變化監測。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干旱區成功找水打井1600余眼。
二是完成1:5萬環境地質調查5.7萬平方千米。完成雄安新區“一主五輔”地區工程地質詳查、土地質量調查、深部地質結構探測。編制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區等系列環境地質圖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及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評估。完成黃河流域“雙評價”研究。
三是完成1:5萬地災調查26.8萬平方千米。對10省市312縣開展地災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覆蓋118萬平方千米,識別出1.1665萬處疑似隱患。實現對2512處滑坡監測預警實驗點實時監測,成功預警15次。完成云南瀘水市為代表的縣市級和浙江杭州市鸕鳥鎮為代表的鄉鎮級地災風險區劃。
四是開展地熱調查,在青海共和盆地完成深度超4000米、井底溫度超200℃的雙靶點干熱巖定向井,成功實施超千萬立方米干熱巖規?;瘍咏ㄔ?。初步建成雄安新區地熱動態網,布設長期觀測孔36個。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曹悅妮)